探路新业态储良村以“杏花研学”续写创业故事深读
米乐体育直播

  3月23日清晨,几辆旅游大巴缓缓驶入高州市分界镇储良村委会杏花村,一群“小药师”的到来让村庄变得热闹起来。

  “小药师”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分辨常见药材,亲手制作养生药包、护眼茶;在小药圃里种下金银花,撒播希望的种子;跳起五禽戏,有模有样。这是杏花村举办的中医药研学活动,来自茂名市某幼儿园的近600名师生家长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打开“杏花文旅”小程序,昆虫旅馆、蓝染艺术、中华小药师、春耕节气营等研学活动成为热门畅销。

  通过引入8名创客打造研学基地,杏花村活起来了:闲置民房变师生宿舍,老建筑成生动的研学教室,村民变助教。“我们大家都希望把杏花村打造为茂名乃至粤西地区首个大型研学基地,朝着艺术村落方向努力。”分界镇储良村党委书记莫潇说。

  杏花村为何踏上研学基地之路?一场又一场的研学活动为杏花村带来了什么?美丽乡村游要从“网红经济”转变为品牌经济,“杏花模式”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带着疑问记者三次探村。

  杏花村是高州市分界镇储良村的明星自然村,在2021年的乡村振兴中实现了巨大转变。2020年12月,储良村在茂名的年度评比中荣获冠军,随后在省乡村振兴擂台赛中夺得第一名,进一步巩固了杏花村的地位。

  2021年春节期间,杏花村迎来了超过20万名游客,单日最高接待量达到3万,停车场和路边都停满了车辆。村民们利用这一机遇,在家门口销售特产,同时村里兴起了民宿和饭馆,使得杏花村成为了一个年接待游客超百万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涌现了很多新的美丽乡村,杏花村的客流量开始减少。杏花村“遇冷”了。

  事实上,高州各级政府部门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知,从2021年开始便想着法引入第三方力量把杏花村资源盘活利用起来,让美丽乡村延伸出美丽经济,但这并非一帆风顺。

  莫潇回忆,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陆陆续续好几个大项目到村子里考察,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落地。

  面对村庄热度的退却和群众的发展需求,莫潇感到焦虑。“美丽乡村游仅靠‘颜值’是不能长久的。”他明白,作为储良龙眼的发源地,村子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非昙花一现的繁荣和走马观花式的游览。

  转机出现在2023年11月,茂名市组织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莫潇去参加了。在培训期间,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创业导师陈嫩华教授到杏花村实地调研指导,莫潇知道,机会来了。

  他带着陈嫩华教授边走边看,详细的介绍村子的情况,并向陈嫩华教授发出产业之问。陈嫩华在村子里逗留了近3个小时,他给了莫潇四个字“发展研学”。

  “我们其实每年都接待很多学生团体过来参观,但在村子里逗留都不1个小时,村集体没带来任何收益,村民也紧靠卖几根冰棍挣一块八毛,带动能力很有限。”此时的莫潇对于“研学”的认知还很有限,但陈嫩华教授的话种在了他的心里。

  培训班的最后3天,莫潇跟着队伍赴浙江实地参观学习,在这里他看到了不一样的天地。

  “他们有的村集体资金雄厚,以大投入大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有的基础设施条件甚至不如储良村,但文化产业却是很兴旺。可见,并不是只有大项目大投资才能把乡村做旺,关键还是在于深挖本土资源,因地制宜。”3天里,莫潇认真地对比反思,中终于描绘出了“杏花研学”的轮廓。

  “对接研学团队,盘活村中资源,在杏花村打造研学基地,先从半天、一天的精品课程做起,慢慢再发展壮大。”莫潇坐在离开浙江的车上,暗下决心,“总之干字当头,不能等靠要,要主动谋发展。”

  “农文旅结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通过整合乡村的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独特的旅游服务产品和体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研学就是这样一项产品。”陈嫩华教授认为,研学项目能让乡村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得到充分开发,能把村集体、农户与第三方运营公司实现利益串联,是一种值得好好探索的乡村新业态。

  回到村子后,莫潇盘点了村子发展研学的优劣势:村集体资产薄弱,欠缺发展资金;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靓丽还有一批“沉睡”的老建筑、老文化可挖掘。

  “万事开头难,只先把第一批研学团队拉过来,把研学活动搞起来。”面对的现实,莫潇动用自己以及身边的资源对接了一个又一个品牌研学企业。

  购买课程需要费用,置办教学设备需要费用,不管是任何形式的合作,村集体都要投入几十万元以上。莫潇没有气馁,他迅速调整方向,“既然大品牌不来,那就对接当地的工作室团队,从小做起。”

  几经周折,莫潇与拥有丰富研学教育经验的李萍对接上。李萍有自己的研学团队,虽然企业不大,但以乡村自然教育为主,在莫潇看来,这是一名有乡村情怀的研学教育工作者。

  莫潇带着她前后3次走进村子,对缺乏发展资金的现状坦诚相告,“我们没钱,但村子里现有的资源,你要说明,我一定尽全力支持满足。”莫潇的诚意,李萍看在眼里。

  “这里有丰富的原生态乡村教育场景,有很多钱买不来的优势。”李萍被杏花村良好的基础打动,也被镇村干部的诚意打动,莫潇的创业计划从单人行变成了双人行。

  时间已经来到2023年末,莫潇和李萍一致认为,一定要利用春节这波客流把“杏花研学”正式推向市场。

  说干就干。李萍负责对接创客,针对杏花村现状,选择对硬件设施要求不高,流动性强的自然教育为主题的精品课程,如陶艺、摄影、传统茶艺等。

  莫潇则忙着解决研学活动场地问题,把知青印象园精心布置为研学基地,为创客合理分配开放式教室,实行免租计划。嘉年华活动经营收益统一由强村公司收取,成果共享。

  为打动创客放弃春节假期,入驻杏花村,李萍和莫潇一次又一次登门拜访,以情动人。最终8位创客加入“杏花研学”。

  1月,高州市首批农村职业经理人到岗,东带着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目标加入储良村创业计划,东很快加入了角色,新鲜血液的到来,让两人行变成了创业三人组。

  蓝染、茶艺、陶艺、木工、插花、摄影……春节期间,8名创客们在知青印象园开展研学嘉年华,带领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和非遗文化。活动再次激活了杏花村,春节期间超过5万名游客涌入村子,单日最高接待量过万,嘉年华活动为村集体增收18800元。

  虽然客流量与往日仍有很大距离,但三人从中受到巨大的鼓舞,这场嘉年华便是“杏花研学”的起点。

  “储良村拥有明显优势。”陈嫩华教授指出,发展研学项目不能盲目,基础条件很重要,“一定要在不打扰原居民日常生活、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乡村研学。一定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研学项目。”

  交通方面,储良村位于高州市与茂名市中段,高速出口便是村,内外畅达。空间方面,停车场、文化广场、餐饮民宿、乡村少年宫、知青印象园等配套设施完善,为研学活动开展提供广阔空间。最重要的是文化方面,龙眼文化、中医药文化、知青文化相互交融,具有打造特色研学品牌项目基础。

  3月9日,一场温馨的迎新仪式在知青印象园举行。8名创客正式以新村民的身份入住杏花村,还在杏花村拥有了一个家——共创小院。

  共创小院占地1000平方米,庭院里十多株龙眼树花开满枝引来蜜蜂嗡嗡,两层半高的民房共有5间卧室,虽不豪华却也十分温馨。这里距离知青印象园不过200米,创客们走出家门便是研学工作室。

  这里原本是村民的闲置民房,如今通过强村公司利用前期研学活动的盈利,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一番精心布置后便成了新村民的幸福之家。

  “给新村民一个家,让他们在杏花村扎下根来。”莫潇深知,热闹一阵子没有用,要持续办下去,才能把“杏花研学”做起来。

  经过三人组的商议,新村民只需要每年在杏花村开设不低于24个研学课时就能享受研学基地与共创小院双向免租政策。

  “我十分喜爱杏花村这个村子,这里人文历史深厚,还有秀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乡风气息,都深深吸引着我。”邓小艳的蓝染技艺是“杏花研学”最受喜爱的项目,这里的一景一物和充满诚意的免租政策让她有了以杏花为第二个家的想法。

  就在共创小院揭牌当天,研学基地又迎来18个家庭。他们亲手种下新树苗,为树苗挂上身份证,走进基地做陶艺、学扎染,体验传统茶艺,杏花研学又圈起了一波粉丝。

  打开“杏花文旅”小程序,昆虫旅馆、蓝染艺术、中华小药师、春耕节气营等研学活动正在面向全社会招募学员,小程序上从原本的1个活动到如今5个同时上线。

  除了开发小程序,三人组还精心为每一名创客制作个人海报,拍摄宣传视频,开通视频号,打造“杏花研学”IP,为研学活动引流。

  3月23日,一场“我是中华小药师”中医药主题研学活动在杏花村开展。600多名师生、家长走进杏花村,探索中医药奥秘。这是“杏花研学”创立以来承接的最大研学活动。

  杏花村广场上,孩子们随着歌曲《本草纲目》的律动扭动着小小的身躯,活力四射。在知青印象园里,“小药师”学着分辨常见中药材,小手轻触,鼻子轻闻,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在护眼茶配制现场,“小药师”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药材放入杯中,随着热水的注入,一股淡淡的草本香气弥漫开来,孩子们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个研学活动,强村公司以每名学员6元的价格向研学团队收取费用。莫潇算了一笔账,活动为村集体增收超过3000元;6名村民成为临时工作人员,共获得600元劳动报酬;1名经营药店的村民成为研学活动的临时助教,获得200元劳动报酬;3个小卖部、4家特产店,生意翻番。

  “我是中华小药师”研学活动结束后,三人的电话响个不停,茂名、高州以及周边县区的团队纷纷对该项目产生浓厚兴趣。更让三人意外的是,这个活动还引起了茂名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心的关注,向杏花村抛出共建中医药研学基地的“绣球”。

  闲置民房变新村民之家,知青印象园成为研学工作室,民国大屋里上演中医药生动课堂,村民变助教、领班,剪下的龙眼枝叶成教具,村民的农田成为研学活动第二教室……杏花村在缺乏大项目的背景下,三人组秉着“物尽其用”的原则,盘活村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走出一条低成本创业之路。

  研学团队与村集体也达成了初期盈利分配机制。“有两种模式。一是双方共建活动,扣除成本后按比例分成。二是研学团队自有客源,我们则按照活动人数向研学团队收取管理费用。”莫潇介绍,村子还与研学团队达成共识,活动临时用工在村内面向群众招募,另外要培养村民成为助教、领班,增加村民收入。

  “目前,在绝大部分地区乡村经营尚处在初始阶段,各方面条件有限。杏花村这种轻资产运营的方式虽不是首选,但在财政支持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学习。”陈嫩华教授认为,杏花村的模式很好地解决目前乡村发展的三大痛点,一是如何把人引进来,二是乡村资源如何盘活,三是如何培育乡村新业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3月26日,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瓦顶,三人组早早碰头汇报工作进展后便各自忙碌。

  “高州一家大型幼儿园过来了解我们中医药研学项目,我去对接。”东快步跨上观光车的驾驶座,熟练地调头驶去。“从广州来的徐总,今天来考察国防运动研学项目,我去对接。”李萍拿上资料朝另一个方向而去。莫潇则驱车赶往高州市区,与一家餐饮企业洽谈研学基地的餐饮项目。

  通过一场接一场的研学活动,以莫潇为核心的储良村党委、以东为核心的强村公司、以李萍为核心的探未来研学团队,经过一次次的磨合,这个创业团队从最初的“三人组”也磨成了“铁三角”。从原来的事事干在一起、交叉发力,到如今分工明确、互相配合。

  莫潇负责做好服务,为李萍解决硬件问题,向上链接政府部门资源;东负责统筹杏花研学项目,横向协助、监督研学团队落地执行;李萍负责竖向管理服务新村民,优化研学项目课程设计,落地执行研学活动。

  “幼儿园这边预估会有近800名师生家长开展‘我是小药师’研学活动。”“徐总认为,杏花村具备开展国防运动、军事运动研学活动的条件,希望我们解决学员住宿问题。”……在这一次的碰头会中,大家更强烈地意识到,乡村产业要向“链”上发展。

  “团来了,没地方吃住,可不行。”大家一致认为,先把接待能力提上去,把产业链补全,才有机会承接更大、更多的研学项目。

  硬件方面,莫潇对村中资源进行盘点,13栋闲置民房都已经洽谈好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流转;盘活10亩闲置地,为研学腾空间;向驻镇帮扶工作队争取帮扶资金20万元,建设可容纳100人的生活宿舍;与帮扶单位拱北海关对接,落地建设国门生物安全教育基地;与餐饮企业对接,前期免费提供烹饪场所,解决学员吃饭问题……

  拓市场方面,李萍也在发力,利用自身资源链接上海、北京研学团队,设计以杏花村为根据点,辐射茂名多个县区的7至12天夏令营研学活动,开拓外地客源;针对中青年市场,即将引进3名新村民,开展音疗研学,帮助人们舒缓压力,改善亚健康……

  树品牌方面,东也没有闲着,一方面开拓当地市场,把“我是小药师”中医药研学项目打造为“杏花研学”的品牌项目,另一方面着手谋划龙眼产业与研学如何深层次地融合,促农增收。

  “今年的目标有三个,一是保持每个周末都有研学活动,活动频次很重要;二是全力以赴承接好夏令营研学活动,这是我们从半天一天的短期营向中长期营迈出的关键一步;三是优化课程设计,要打造我们自己的不可复制的研学品牌项目。”莫潇思路清晰地说道。

  从半天营到全天营,从周末营到夏令营;目标人群从幼童、青少年,逐步拓展到中青年、老年人。在三人的规划里,“杏花研学”的未来将是一个研学文化村落,具备完善的产业链条,又富有地方特色。

  储良村探路新业态才刚起步,“杏花研学”正是跌跌撞撞学步期,需要的是耐心、细心与保护。

  “蓝图可以很大,规划应该着眼未来。但‘杏花研学’还很年轻,首要的任务还是做好精品课程,做出口碑、做出品牌、做出市场,稳扎稳打走好第一步,方能致远。”陈嫩华提醒,培育新产业要以“稳”字当头,稳扎稳打,不可操之过急。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产业基础扎实、村容村貌较好、基础设施完备,可以说满足了乡村发展新业态的客观条件。

  但现实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美丽乡村在爆火后难免遇冷,新业态发展不起来,客流走向下坡路,美丽乡村没有延伸出可持续的美丽经济。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创业导师陈嫩华教授直言,杏花村采用轻资产运营的模式,探路研学基地是“无奈之举”,是“勇气之举”,也是“创新之举”。

  “在支持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努力处理问题,把事情办成,这是一名基层‘头雁’一定要具有的也是最为可贵的品质。”陈嫩华说。

  陈嫩华教授认为,“杏花模式”解决了当下乡村发展的三大痛点:一是如何把人留住,二是如何把资源盘活,三是如何培育新业态。

  “当然可以,但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宜发展研学产业。”陈嫩华提醒,研学虽有广阔前景,但也需要交通、空间、人文等条件支持,切不可盲目跟风。

  对于接下来“杏花研学”如何健康地发展下去,陈嫩华指出,应当关注三个点。一是如何把研学培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还需要补链、延链、强链,还需要加力。二是如何构建村集体、农户和运营商、新村民的利益共同体,还需要探索。三是如何提供更完善、更配套的公共服务,为培育研学产业链提供条件方面,政府部门还需要关心支持。

  “所谓政府做公共,市场做运营。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继续关心、支持乡村新业态发展,着眼全产业链,帮助指导乡村,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呵护好乡村新业态。”陈嫩华说。